愿景从哪里来

曾经有客户让我去设计并引导一个Vision工作坊。该客户会把在全球各地的大老板们飞到同一个地方,然后在三天内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形成未来三五年的的Vision。我的回答是:

No!,因为我根本不相信这种工作坊产生的Vision

这方面给我启发很大的来自于两个来源,分别是Kent Beck和Kevin Kelly。

瞎折腾

在《The Return of Waterfall》中,Kent展示了这种愿景、共识、Pattern其实来自于持续的碰撞、激荡、瞎折腾,而这种瞎折腾并不是指那种工作坊中的讨论,头脑风暴,瞎折腾是指接地气的做事情,是指直接与旅客的交互,解决客户的问题,是指Fix系统中那些Broken的问题。

Kent还指出了为什么团队通过这种Workshop的方式形成共识,打造愿景。就像《低谷》提到过的,原因很简单:

瞎折腾的过程很痛苦、很无助、很有挫折感

而通过一些“安全”的讨论可以避免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可是问题是,这种“安全”的工作坊达成的很可能是:

表面的共识,虚拟的安全感。

Protopia

从Kevin Kelly《必然》中学的一个概念:Protopia

Protopia  is a state  of  becoming,  rather than a destination. It is a process. The “Pro” in  prototian stems from the notions of  process and progress. 

过去变化不快,我们学习的单位是书,后来变成了一个个Page,甚至没有看完Page,就Hyperlink跳掉了,然后我们进入了Flow时代。在静态时代,很多是名词的,所以我们需要把需求搞清楚才动手,需要确定愿景,需要确定方向。而在动态时代,很多名词变成动词才更有意义。在行动过程中,持续的关注流程(process)和进度(progress),变成一个不设目的地的旅程

愿景从哪里来

我不会相信讨论出的愿景,也不愿意在那方面花一丁点儿精力。我崇尚的的玩法是,不断的瞎折腾,通过持续地犯小错误来让Vision涌现出来,通过持续的迭代来稳定,这有点儿像Kent Beck视频最后的样子。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