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伤式AHA

给了儿子一个英文故事还有IPad,IPad上打开着英汉词典。

“如果不会的单词,查字典,去把这个英文故事读完。”

儿子查了一会儿过来求助了

爸爸,这个”I saw …”,讲不通,我查字典“saw”的意思是“锯子”,我锯子讲不通!

我拿过IPad,在词典里面搜索saw,这时候展示出saw是所有意义

在这个地方,它是个动词,所以应该去查它动词的意思是什么,看这个解释,saw是see的过去式。。。

这对于儿子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擦伤(),通过擦伤记住了一个单词saw,也第一次接触了一个语法点 – 过去式

过一会儿,拿着书和IPad又过来了,又擦伤了一次

  • 儿子:这里有个as soon as,我去查了“as” “soon” “as”,像快像,讲不通
  • 我:”as soon as”应该一起查,这个叫短语。。。

儿子又接触到了第二个语法点 – 短语

几周前分享过打穿式学习英语,就像上面例子这样,通过大量阅读来发现新单词、发现新语法,不断地擦伤(Pathemata Mathemata)。记录下这些单词和语法。积累一段时间再背诵和掌握这些单词和语法。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有些单词和语法还是没有掌握,这没关系。因为我的信念是

如果单词语法经常用的话,还会再出现的

当然,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漏掉,一是可以查缺补漏,探究一下自己发现主题的方法是否有错误,调整方法或者方向;再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单词和语法根本不重要,所以是否掌握变得不重要。

只需要不断重复和坚持,从概率上来讲,经常遇到的单词和语法一定会很熟练,而且熟练度与重要程度相关。

经典学习方法

学校里面的英语学习方法是拆分组合的方式。所谓拆分组合是指先学习语言的零件,比如字母、单词,再学习如何把单词组合成句子(语法,时态)。一步一步夯实基础,按部就班的组合。但其实从绝大部分国人在学校阶段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成年之后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来看,我们已经长时间(几十年)大样本(几亿?)的证明这种方式其实是无效的。

英语学习其实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们的大学学习设计也是这种思路。比如计算机系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老师们的假设是学生把一个个学科学好,组装起来就能设计出好的系统。

这种学习组织方式产生的更多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

比较

比较一下两种学习方法的不同:

擦伤式学习法(其实也是打穿式)的特征

  • 从具体问题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
  • 基于不断犯错、不断试错,犯错是发现的机会
  • 需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调整(意味着很难批量)
  • 需要持续反思和调整,语法和知识点是通过具体问题实例抽象提炼而成
  • 寓学于用
  • 能够从多个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不同的AHA点,而不是跟教科书保持一致
  • 效率貌似比较低、目标性也不够强

经典方法的特征是:

  • 预先分解和设计好学习单元、学习进度和度量指标
  • 通过检查分解后的阶段性度量来控制进度,比如英语动词过去式的熟练程度
  • 可以很方便的规范化、标准化学习流程
  • 效率高,可以很容易的让很多学生同时学习(比较容易Scale)
  • 更专注于抽象问题,学与用有较大鸿沟
  • 真实情境中问题往往是复杂问题,需要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单元综合而成
  • 不鼓励犯错,犯错会被惩罚

擦伤法与产品创新

今天早晨与一个CSPO老学员聊天。作为顾问,老学员的客户挑战她们随便想了两个idea就想打造爆款App,但是这其实还是差的太远。主要挑战是:

  • 开发团队离具体细节业务问题的距离太远,反馈环太长
  • 按照Solution Domain划分的组件团队(前端、后端、UI),会促使问题进一步抽象

G2Rail演进过程中,其实和儿子学英语很类似的方法。绝大多数AHA其实是从某个具体问题开始涌现,然后尝试在小规模应用,试错,迭代,然后在抽象、拓展开来。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通过个人能够接触具体业务问题,具体场景,具体用户,然后获得启发、通过快速反馈来迭代拓展。这其实也是启发法。

再给一个具体例子

今天有一个意大利用户访问我们的罗马特米尼中央火车站的网页(有些小骄傲,现在意大利国民都用我们来查意大利的火车班次了)。他想查询的是列车到达信息,但是我们原先认为应该没有用户会关心列车到达信息(所以在网页上只是展示了列车出发信息)。他主动问了我们的网页客服。专业客服帮他查询到了到达车次信息,同时,这个周末我专门开发AHA的时间段可以尝试把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到达时刻表也做出来了。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