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自相矛盾、可笑的现象:

敏捷圈有很多宣称自己爱学习的好学生。经常在朋友圈内分享获得了新的证书,有参加了某个培训,有那本新书很受启发,但是好像没有看到什么变化。分享的感受也不具体,只是说好,说有启发。。。

很多这样的好学生,五年甚至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在分享敏捷相关的话题,很积极地参与敏捷方面的话题讨论,而且还是在讨论那几个概念。。。

我的思考是:

那这十多年的学习,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引发了哪些尝试?产生了哪些改变?如果十多年都坚持一个同一个话题,这是真正的学习吗?

这其实是一个学习广度的问题

儿子的英语语法比较弱,因此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关注在语法方面的知识点,我用的是新加坡出版的英文语法书。一个语法书的目录是这个样子。

最近几周我发现一个现象,尽管儿子记得语法书里面的内容,可是我让他写文章(对于语法的综合应用),儿子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并没有把写文章里面需要的语法的实际应用与语法书里面需要记忆的那些Bullet Point联系起来,因此现在我主要关注于在应用与语法直接建立连结。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说和做之间其实有很大的坑

这其实是一个学习深度的问题

在《See What Others Don’t》一书里,分享了一个关于成长的两个方向的观点。

  • 是在于某一个点不断地优化,不断地深入
  • 不断去探索新的方向
其实跟我的CSPO课程里面的这张图很类似

而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公司组织,往往强化的是第一个方向。很不平衡。但是事先了解到这个观点,做出改变,何尝不就是迅速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捷径?

通过擦伤(Pathemata Mathemata)学习

反思下来,学习可能需要几个阶段:

  1. 针对学习领域做一个迅速的概要了解,不需要追求细节,在于了解整个概念体系,有哪些可能的关键字
  2. 针对某一个具体应用场景的具体问题迅速的打穿,这不可避免会擦伤,但这种擦伤会指出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没有人喜欢擦伤,没有人喜欢困惑,而擦伤其实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点儿像Seth GodinAkimbo里面说到的,如果你想学骑自行车,不要光看骑车视频,因为光看视频是用于学不会的)
  3. 尝试与过去的知识体系糅合,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提出基于自己新知识体系的新观点,新AHA
  5. 继续Hyperlink到其他的领域。。。

达成这样的学习需要的是几种能力,我觉得十分关键:

  • Idea translate to Action的能力
  • 反思的能力
  • 集成和重构想法的能力
  • 探索、评估、筛选值得探索方向的能力

前一段时间和Wen一起做了一个aWOoOo分享,就讲到了打穿学习法。想要深入了解,可以看。

Share